燦爛千陽

2008111400:44

                                                                                

                                                

幸福讀書會

時間:2008.10.16    地點:中砂公司會議室

書名:燦爛千陽

作者: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

譯者:李靜宜

參與員:欣婷、淑華、秀玲、桂芳、宜倩、郁敏

導讀者:月英

 

書封面大意:

如果注定要面對悲慘的命運,我們該將何去何從?

  15歲的私生女瑪黎安,與母親相依為命住在山區簡陋的小屋,最大的心願就是和父親一起看電影過生日,沒想到卻導致母親自殺,更讓自己被迫嫁給一位40歲的鰥夫鞋商。20年後,出身中產家庭、受過良好教養的15歲少女萊拉,在戰火中失去所有的親人,為求生存,不得不也選擇嫁給瑪黎安性情乖戾的丈夫。

  瑪黎安與萊拉儘管相差了19歲,對於愛和家庭的概念大不相同,但兩人的命運卻因為戰爭、喪親而交纏在一起。在共同歷經了丈夫的凌虐之後,她們不但情同姊妹,甚至更如同母女般相互依存,最後還扭轉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作者以感人至深的力道,描繪了阿富汗女性在砲火、飢餓、暴虐與恐懼之下,如何絕望地忍受煎熬苦難,與命運搏鬥,以及她們如何憑藉著對家庭的愛,勇敢地犧牲自我,而最終,也是愛,或者說,是對愛的記憶,支撐倖存者勇敢活下去。

  這是一個讓人難以忘懷、心碎的故事,關於一個殘酷的年代、一段不可能的友誼和永遠無法毀滅的愛。

  而儘管生命充滿苦痛與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故事中都能讓人見到微弱的希望曙光。

本書特色

  時空跨越三十年的揪心記錄,一部關於家庭、友誼、信念和自我救贖的動人故事。《燦爛千陽》再次以阿富汗戰亂為背景,用細膩感人的筆觸描繪了阿富汗舊制度與新時代下苦苦掙扎的婦女,她們所懷抱的希望、愛情、夢想與所有的失落。

作者簡介

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

  1965年生於喀布爾。父親是外交官,1980年因蘇聯入侵阿富汗,全家尋求政治庇護移民美國。胡賽尼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系,現居美國北加州。2006年榮獲聯合國首屆人道主義獎,並擔任美國駐聯合國難民總署親善特使。他的第一本小說《追風箏的孩子》2003年出版後風靡全球,並於45個國家出版,銷量已達1000萬冊,廣受各地讀者喜愛。

譯者簡介

李靜宜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外交研究所博士班,美國史丹福大學訪問學者。曾任職出版社與外交部,現任公職。

…………………………………………………………………………………………………..

提出了角色地圖讓我們對各角色之間的關係一目了然,使我們更容易的

融入了劇情,同時為我們做了兩次最好的導讀。

                                                                  

 

 

 

                                                           

 

過程中不吝分享我們她最詳細的大意內容以及提綱挈領提出問題供讀書會

做細部討論英、淑華、秀玲也適時補充說明,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通力

合作說完一個故事..........

 

 

 

                                                 

 

議題如下:

未婚生子  單親問題〈娜娜、萊拉〉

婚姻制度  一夫多妻〈嘉理爾、拉席德

女權家暴  〈瑪黎安、萊拉、塔利班政權〉

民族意識、政治國家  〈法麗芭、聖戰〉

愛情  〈萊拉、塔力格  哈金、法麗芭〉

友情、喪友  〈萊拉、吉娣、哈西娜〉

純真無邪的愛  〈瑪黎安、艾吉莎〉

生命〈生存〉的希望

繼父母關係  〈塔力格與薩瑪伊〉

流產的心裡  〈瑪黎安〉

 

                     

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有不幸的事件不斷在發生,端看你用什麼態度看待

若你能用正面思考,那就是上帝給你的祝福,上帝把你放在什麼位置,必有

的意義。

 

永不放棄是我從這本書得到的最大起示。原本仍處在過去一年的憂鬱

情緒裡,全家由泰國回台,因生活環境還在不斷的適應,透過此次的閱讀而

體認生命來自對周遭人包括先生、公公婆婆的一種重新接納,就是一種幸福

了。而面對自己未來的人生更有確切的目標與行動,感覺到生命有一股驅動

力,讓我深深覺得永遠都不要放棄自己

 

郁敏心得:

 

『幸福讀書會』自2006.4月成立以來,我們討論了十餘本書,從來沒有像此次討論本書“燦爛千陽”般地精彩、熱烈、燦爛。故事的細膩悲憐觸動了我們這些媽媽們悲天憫人的心,兩位相隔19歲之女主角的殘酷遭遇讓同樣身為女性的我們不由自主地為她們掬一把同情的眼淚。

 

這是大時代悲劇故事,卻告訴我們,不管身處在任何環境,民主至上的國家也好,你可能遇到個人因素的不幸,或毫無人權的國度裡,妳遭遇無情的迫害打擊,面臨極無人道的對待,你都會有所反擊,如果你對這個世界還心存留念與感激,如果你對自己的人生還懷抱希望。

 

這是一個訴說親情、愛情、友情與勇氣的故事。兩位女主角的忘年之交,亦師亦友亦親人的情義令人動容,雙方因真心誠意的對待,最終卸下心防,無條件真情接納彼此,人與人之間雖然因著外在因素與立場關係,築起高高又堅硬的牆,但只要用一顆溫暖的心,再冷的心也會如早春之冰雪融化在春暖花開裡。

 

故事的鋪成牽連著原本敵對的兩個女人,由防備到情同姐妹,到有如母女的相互依存,隨著故事的發展,情感的牽動,我想像著故事中人都來到了我眼前,盤算著第一位女主角瑪黎安的歲數,幾乎與我同齡,而另一女主角萊拉就如同我的子女般。我為他們下一步的遭遇感到心疼,也為他們互相找到真愛感到欣慰。當瑪黎安感到漂泊無依、孤獨絕望時,我的心也隨著盪漾不安;當一次一次的失去腹中胎兒,瑪黎安的難以承受、傷心欲絕,我的心也要碎了。直到萊拉的出現,劇情似乎署光乍現,她的清新開朗深深吸引我繼續往下讀,期待一個不同生命的誕生會帶來不同的命運。但是故事沒做如此安排,她們終究因戰爭、喪親而交纏在一起了,一起面對殘酷的人生,一起為突破難關而活,一起為心中的兩株新發芽的花朵而重燃生命的希望。即使在黯然無光的人生地窖裡度過無數個沒有夢想沒有未來的日子,也因彼此同病相憐以及友誼的溫情灌溉而找到勇敢無畏與幸福的火花,只等時機出現的破曉時分,破繭而出。我為他們吶喊心中的祝福。

 

故事的結尾是美好的,如母親的瑪黎安找到了人生的真諦,犧牲自我換得如女萊拉的幸福,她不是哈拉蜜,不是一株野草,是個有真正靈魂的人。最終,萊拉全家團聚重獲了新生,但心靈深處始終惦記著瑪黎安,視她如再世母親般地,萊拉來到了母親的故鄉,尋找那幾乎就要自記憶中消失的容貌。回到了故鄉,一切變得清晰,眼前就是母親溫柔的眼神...................

為了自己、為了家人、為了不時來到夢中的瑪黎安,萊拉繼續往前走,懷抱希望。

心中永遠記得:

數不盡照耀她屋頂的皎潔明月

數不盡隱深她牆後的燦爛千陽

 

故事中的一段青梅竹馬,萊拉與男孩塔力格之間永不變質的純純的愛是另一個令我喜愛的焦點。在歷經戰火與外力的阻隔,多年重逢後,內心雖澎湃,沒有埋怨,互相理解,只是自責,哀戚悲涼地轉化為熱切與破釜沉舟的希望,是愛與對愛的記憶讓他們面臨強大的阻力也摧毀不了兩人之間堅定的信心與決心。

 

書中有我最欣賞的一段箴言:

在最後的人生時刻裡,瑪黎安心裡有千百個希望盤旋。但是,等她閉上眼睛,所有的遺憾悔恨全不見了,只有無邊無際的祥和安寧籠罩著她。她想起自己踏進這個世界,一個貧賤鄉下人所生的哈拉蜜,一個沒人想要的東西,.......。一株野草。然而離開這個世界時,是個曾經愛過也被愛的女人。離開世界的此刻,她是個朋友,是個同伴,也是個守護者。一個母親。一個舉足輕重的人。……以非法身份而開始的人生,終於能得到合法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