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之美~三峽清水祖師爺廟

2009052013:25

走出三峽老街正門口,右轉幾步路就是清水祖師爺廟,在孩子尚小時曾來過,但

腦海的印象與眼前完全不同,倒是覺得它非常像萬華龍山寺,只是它規模較小,

香火也較淡,但藝術的氛圍,在兔也看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對兒子表達這樣的

看法後,兒子沒有思考片刻答曰當然,這個回答在我聽來有兩種含意,其一,三

峽祖師爺廟確實藝術質感更勝龍山寺,其二,人總是特別認同自己所依附的居

所,哪怕你只是過客。是不是三峽祖師爺廟真的更勝萬華龍山寺呢?就透過兔也

的相機與描述來欣賞這三百年的古蹟,請您也一起來品鑑一番。

 

 

參觀同時也一邊聽清水祖師爺的故事,網路上是這麼說的:

 

 

祖師公的由來

清水祖師是福建安溪的守護神,他的生平事跡,說法不一。

一說清水祖師生於北宋仁宗時期,本名陳昭應,福建永春縣人。幼年出家,法名

普足。他生前為鄉里造橋,且求雨靈驗,受到鄉民擁戴,定居在蓬萊山的清水巖。

圓寂後,鄉民建塔刻像奉祀他,並受封為廣惠慈濟善和大師。

 


另一說清水祖師是南宋開封人,曾追隨文天祥舉兵,是扶宋抗元的民族英雄。後

來明太祖追封他為「護國公」,並詔命在他生前隱居的福建安溪清水巖那裡,建

立祠堂崇祀,因此安溪人尊稱他為祖師公,祠堂則稱為「祖師廟」。

三峽祖師廟供奉的清水祖師又稱「麻章上人」,閩南多稱「烏面祖師」,台灣民間

則多稱「祖師公」,而清水祖師的分身,則稱蓬萊大祖、顯應祖師、輝應祖師、

普庵祖師或落鼻祖師。  
清朝來台先民在台灣、鳳山、嘉義、雲林、彰化、恆春等縣及澎湖廳、淡水廳興

建祖師廟。北部以艋舺、淡水、三峽的祖師廟最引人注目。



祖師廟特色

 

三峽祖師廟格局本為五門三殿式,但後殿迄今仍未建,前殿屋頂為假四垂脊,正

殿為重簷歇山式,其上有華麗的剪黏裝飾,全廟木雕、石雕均為名匠手藝,並有

畫家提供畫稿,極具藝術價值。

 

 

祖師廟以石為基座,木材為頂,想要觀賞木雕作品,必須仰望,在雀替、彎拱、

屏窗、上檻、斗座上處處可見精采絕倫的作品。祖師廟的人物雕刻取材歷史小說

故事,每件人物雕刻都引經據典,包括了「封神演義」、「三國演義」、「東周演義」、

「漢唐演義」、「隋唐演義」、「後七國志」、「二十四孝」等中國歷史故事,都是民

間流傳的故事,深具教化意義。

 

 

 

 

中殿四對花崗石大型圓柱,表面打磨光滑,柱上刻有書法名家于右任、賈景德、

閻錫山、高拜石等人的對聯,字體齊備,篆書、隸書、草書、楷書等燦爛可觀,

 是現代研究書法的最佳題材。石匠根據畫稿陰文雕刻,環繞中殿的廊柱共計有

十對。

 

 

 

建築沿革:

 

乾隆廿年(一七四九年),安溪人董日旭帶著大批族人致三峽墾荒。在生活日漸

安定後,於乾隆卅四年(一七六九年)興建了三峽祖師廟,當時稱為「長福巖」。

長福巖祖師廟落成之初,根據姓氏信徒分成陳、李、劉、林、王、大雜姓、中庄

雜姓等七大股,每年輪值廟務並負責 正月初六 祖師爺誕辰祭祀大典。

 

 


三峽祖師廟前後經歷三次重建:

 

第一次重建在道光十三年(西元一八三三年),原廟被地震所毀,因而重建。

 

 

 

第二次重建在光緒廿五年(西元一八九九年),甲午戰爭清軍戰敗,馬關條約將

台灣割讓日本,不願被異族統治的三峽民眾,以祖師廟和興隆宮為抗日大本營,

事敗後,祖師廟遭到日軍報復焚毀,光緒廿五年(西元一八九九年)才由信眾集

資重建。

 

 


第三次重建始於民國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由台灣前輩畫家李梅樹(一

九O二-一九八三年)親自主持,他以半生歲月投入重建工作,廣邀廟宇建築名

匠、雕刻家、剪黏藝師及藝術家們共同參與,並引領藝專雕塑科的學生發揮其專

長完成銅鑄作品,不僅成就了祖師廟整體之美,更贏得「東方雕刻藝術殿堂」之

美譽。